按钮文本
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,请家长及早预防!
来源: | 作者:妙元生物科技 | 发布时间: 2021-05-21 | 47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每年的5-8月,暑湿盛行,疱疹性咽峡炎就会大流行。孩子一旦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,病程很痛苦,而且有2个最为典型的症状:1、发烧,持续几天的高烧;2、喉咙痛,口腔咽峡部会出现疹疱,疼痛感剧烈。

脾胃湿热是主因

疱疹性咽峡炎,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。它在儿童之间传染性很强。很容易在幼儿园、学校等儿童聚集的场所快速传染。中医认为,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机是:湿热阻滞加上外感风热。《小儿卫生总微方论•咽喉总论》云:“小儿咽喉生病者,由风毒性热博于气血,随其经络虚处所著,则生其病”。也就是风热外感引动脾胃蕴热,火热上炎,熏灼口舌,继而出现疱疹或溃疡。


湿热从何而来?

1、内伤食积湿热,一积就容易湿:

孩子的内伤湿热来自于脾胃负累,主要问题在饮食。夏季因为湿气重,加上儿童“脾常不足”的特点,脾胃状态比较差,因此夏季会更频繁的出现积食。一积食,脾胃运化食物和水湿的能力会进一步减弱, 加上气候特点就很容易有湿。湿和滞没有及时消除,就会蕴热化火。因此,夏季孩子一积就容易湿,且化热很快。


2、外感暑湿风热,化热后最易外感发病:

夏季的特点是暑热夹湿,因此疱疹性咽峡炎在每年的5月到8月会特别高发。脾乃后天之本,是抵抗力的根本。如果孩子脾胃状态不好,比如积食或者湿热,就很容易感受外邪。夏天最常见的就是外感风热,引动脾胃蕴热,火热上炎,熏灼口舌,就会出现口疮,表现出来就是疱疹性咽峡炎。

脾胃湿热的判断方法

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脾胃湿热的问题?

1、孩子可能会有口气重、不爱吃饭,晚上刚刚睡下时后脑勺、脖子等地方淌汗等一系列“积食”现象。

2、进一步发展,就会出现大便臭,黏。此时不干预,脾胃差一点的就会进化为嗓子疼,口唇干红等“上火症状”。严重者就很容易被疱疹光顾。

家长们要养成观察孩子大小便的好习惯,即使去看病开药,也会帮助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。


预防湿热,需及时消积

总的来说,有效预防疱疹性咽峡炎,家长需做好以下2点:

1、“10秒判消化法”

每天用10秒,检查孩子舌苔和口气,加一个动作——查看孩子咽喉部。如果孩子当天咽喉部很红肿,那么就要尽快干预。如果发现白色的小点或者溃疡点,同时孩子有些发热的表现,那么也要马上干预用药。



2、及时消积祛湿。

儿童的预防应该从消积着手,只要不积食,脾胃的状态就比较好,运化水湿的能力就好。对孩子来说,积和湿往往是兼夹在一起的,不能分开。消积的过程,也就是祛湿的过程。一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,首先要配合医生;其次,通过中医对病机的理解,合理用药、食疗,也可以帮孩子很好的缩短病程,快速恢复。